留学生写论文的 idea到底哪里来的?

最近很多同学跟我反映,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找到合适的定量研究选题。为什么学生没有定量研究的选题灵感呢?澳洲论文代写 了解一下?

一是,很多学校开设的定量研究课程侧重在教授学生定量的研究方法,并不注重启发学生的定量研究思维。

二是,研究选题更多地来自于课堂之外的阅读、田野调研或者实践实习经历,所以对于很多本科低年级的学生来说,研究的积累还不足。

所以,只有足够的Input才能有足够的Output。接下来的3天时间,我会撰写一个短系列文章,帮助大家获得定量研究选题的灵感。

写论文的 idea到底哪里来呢?

来源一:在科研实践中发问

先有研究问题,才有所谓的“idea”。我们先是科研问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,我们会不断发问,在发问中,我们会主动查找文献,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。

我们常说,实践出真知。什么才是实践出真知呢?

闷头苦干就行了吗?我见过太多研究项目做了一堆,但是仍然思绪匮乏的同学了!

重要的是,在实践中,我们要保持一个探索的心。不能为了行动而行动,而要思考行动背后的动机和逻辑。

科学研究,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,其实就是解决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,所以要重视你所遭遇的各种问题,他们是idea的第一来源和根本来源。如果你的idea匮乏,那么要么是你研究实践太少了,要么就是你没有学会发问和探究问题。

来源二:和导师探讨学术问题

要相信,你的导师绝对比你要有更丰富的科研实践经历,从他们身上获得灵感是一条捷径,事实上大部分人的第一篇论文的灵感都来源于导师。

这也是为什么,我一直强调,社科留学申请,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挑选导师和套磁导师!关于套磁信的写作方法,大家可以参考:

来源三:与同学讨论+阅读文献

最近《新京报书评周刊》的公众号发了一篇李钧鹏老师的文章《文科研究生压力大?不如试试多读书、“多吵架”》。里面提到了两个观点非常有意思:

1. 写论文期间要多和同学交流、“吵架”

就学术而言,我对学生强调,一定不能孤军奋战,一定要多跟人交流。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的最后三年住在布鲁克林最南端,远离学校所在的曼哈顿上西区,差不多一年去一次学校。有一次偶然翻到入学后不久的课程论文,我发现自己已经写不出当年那般质量和野心的文章,因为它们源于“大剂量”阅读之后的灵感,完成于上课时和同学“吵架”、下课后和朋友喝咖啡的学术思维“沸腾期”。

2.阅读经典文献应该是“抽屉式阅读”:

阅读不可盲目,而应在老师指导下按照已有的学科框架进行“大剂量”的分领域阅读;只有把一个“抽屉”里的重要文献全面而快速地过一遍,我们才能举一反三地用这一领域的“想象力”来审视看似互无关联的现象。学术灵感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想象,而是一边海量阅读一边积极思考的自然产物。

其实总结起来,李钧鹏老师的观点就是:多讨论+不断阅读(经典书籍+文献)

有思想的碰撞,才有idea的迸发。所谓学术交流,可以是经典文献的阅读(和思想巨人交流),也可以是小组会议、面谈等语言交流。

但是,很多同学跟我说,如果自己的导师没有给我书单,该怎么办呢?

发表评论